开国中将王必成以善打硬仗恶仗著称,抗日战争时期所率新四军一支队二团英勇善战,被百姓誉称为“老虎团”。他冷面寡语,工作和生活中都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,一些人称他是“冷面将军”。
然而,这位“冷面将军”,灵魂深处却处处散发着“热”。透过一些点滴小事,我们可以窥见他“冷面”背后的“热心”。
1960年的夏天,将军的女儿王苏炎考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。女儿把这个喜讯告诉正在吃饭的爸爸,王必成只说了声“好”,便再没说什么。吃完饭,王必成把一只自己正在用的杯子递给王苏炎,上面一边写着“赠给最可爱的人”,一边写着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”。王必成曾入朝作战,这个杯子是当时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送给他的。王苏炎这才明白这个杯子正是父亲对她的褒奖和鼓励,希望她努力学习,报效祖国。
王必成将军对自己的家人要求严格,规定了家人“五不许”:不许参政;不许到秘书办公室看文件;不许以他的名义办任何事情;不许乘坐配给他的汽车;不许搞特殊化。然而,对牺牲战友的子女,王必成却有着另一番的“热”。王必成在新四军打仗时有位部下叫刘别生,他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,留下遗孀和两个孩子。有一次,刘别生的次子刘新夜里突然肚子疼得厉害,要送医院,但晚上找车很困难,刘别生的遗孀苏迪只好给王必成打电话求助。王必成知道后,立刻让司机开车送刘新去医院。王必成的专车,他自己家的几个子女可从来都没有坐过。司机出发后,王必成没有去休息,而是一直守在电话旁等消息,直到刘新手术成功,王必成才长舒一口气。
作为军队高级领导干部,王必成几十年都保持着一桌、一椅、一碗干饭、两碟小菜的饮食习惯。他吃饭喜欢一人独餐,就连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也很少有与他一起吃饭的机会。王必成将军非常厌恶奢靡腐败,由此还闹出了不少“罢宴风波”。
一次,王必成去遵义调研,负责接待的干部精心准备了好酒好菜。当大家一起高高兴兴去就餐时,将军看到这一桌子菜,什么话也没说,直接转身就走。接待的干部当场就蒙了。将军的秘书立马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,赶忙说:“我忘了给你们讲了,赶紧把这桌子菜给撤了。四菜一汤,这是老规矩。”等到当地的干部按照要求重新做了,王必成才吃了饭。
王必成将军的原则性极强,不按照规矩办事,他就会直接给“冷脸”,谁的面子也不会给。有一次到云南视察工作,尽管秘书提前给当地的领导打招呼一定不要超标接待,但当地领导还是安排了丰盛的酒席。王必成看到后直接发火,严厉批评道:“现在国家依然很艰难,我们才过了几天安稳日子,便把之前的辛苦全部忘记了吗?吃什么不是吃?”说得那位领导无地自容。
很多人都认为王必成将军人情世故方面很“冷”,其实他也有非常“暖”的一面。一个打满补丁的毛毯,王必成使用了49年。仅仅是因为节约吗?不,只因这是战友的遗物。这条毛毯的主人徐绪奎比王必成小三岁,1938年后一直都是他并肩作战的战友和得力助手,王必成担任新四军2纵队司令员,徐绪奎担任新四军2纵9团的团长。1940年9月,在与国民党军韩德勤部作战中,徐绪奎不幸牺牲。徐绪奎在牺牲前把一条毛毯交给王必成,这条毛毯是在拔除日伪窝点时缴获的战利品。徐绪奎希望好友完成他的遗志,把日寇赶出中国。自此以后,王必成将军无论到哪里都带着这条毛毯。破了,就补补继续用。时间久了,补丁都要打满了,但是将军还是舍不得扔。这条毛毯陪伴了将军四十九个春秋,一直到他逝世。
王必成将军与战友的情义,不只体现为对部下的关怀和怀念,更融入了对战斗、对英雄的敬重与感佩。1984年,粟裕大将病逝。作为曾经的部下,王必成写了一篇悼念长文《杰出的军事家——忆粟裕同志》。“从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到建国后的建设时期,我在粟裕同志的指挥和领导下战斗和工作了大半生。”“我们结下的最纯真、最亲密的革命情谊,是语言难以表达的。”
这位“冷面将军”,自始至终严格要求自己,横眉冷对不正之风,却把内心的火热全部献给了革命与战友。
(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: 陈银健)